铜鼓在古代常用于中指挥队进退,也常用于宴会、乐舞中。商至战国的铜鼓目前见到的只有两例:一例是一件横置的两面鼓,鼓面铸成类似鳄鱼皮的花纹,鼓身铸双鸟,是商代器;另一例有两件,筒状,底中空,是春秋时期的秦器。大量铜鼓出于西南-地区,时代多相当铜鼓于汉或以后。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有关于骆越铜鼓的记载。北流县六靖镇出土了目前铜鼓,在古铜鼓分类上被命名为粤系“北流型”甲型,目前存于广西博物馆。铜鼓都为青铜铸,大小不一,大的直径在一百厘米以上,小的仅十余厘米,重量自数十斤至数百斤不等。鼓面有浮雕图案,中心为月光形,边缘为-等。鼓身全部有花纹围绕铜鼓与蛮歌。南人祈赛多。客帆风正急,茜袖偎樯立。板浦几回头,烟波-愁。”诗词中有明媚旖旎的南国-,又有在大好-中,-敲击铜鼓,伴随阵阵鼓声和粗犷的歌声,舞蹈赛神的热烈场面。铜鼓在科学极不发达的古代,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,我国南方-“俗信妖巫,击铜鼓以祈祷”和“击铜鼓沙锣以祀”的现象十分普遍。使人们改变了时空观念,突破传统的三维的静态的形式,向-的时空心态方面进行探索。这种祭祀活动在西南边远山区,尤其是长江两岸及两广一带-盛行。我国古代诗人一再把铜鼓赛江神的奇异民族风情载入他们的诗篇,唐朝诗人许浑在《送南客归有怀》中吟道: “绿水暖青菇,湘潭万里春。瓦樽迎海客,铜鼓赛江神。避雨松枫岸,看云杨柳津。长安一杯酒,座上有归人。”
铜鼓作为一种民族民间乐器,大约从公元世纪起,就在我国云南中部地区产生,嗣后随着民族的迁移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,沿着大江大河分布到我国南方的广西、广东、海南、贵州、四川、重庆、湖南等地和东南亚各国。广西是铜鼓重要的分布地区。
铜鼓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,集冶金、铸造、绘画、雕刻、音乐、舞蹈于一身,凝聚了许-世世代代的心血和才智,是研究这些民族的-、经济、科学文化的一部不成文的百科全书。
联系时请说明是在云商网上看到的此信息,谢谢!
本页网址:https://tztz116947.ynshangji.com/xw/26514916.html